黄嘉辉
(泉州市泉港区文化馆 福建 362801)
【摘 要】: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北管音乐又名“小调、小曲、曲仔、北曲”等,现称“泉州北管”,是一种丝竹类民间音乐,多数曲牌源于明清以来的江淮小调,今存曲牌220多首,音乐形式分为“曲、谱”两大类,且流播于海内外。本文通过对“泉州北管”音乐基本情况分析,进而研究泉州北管演唱风格的形成原因:⑴泉港方言声调、童谣、哭丧调、渔民号子等对它的影响,⑵泉港方言口语对它的影响,⑶泉港巫歌对它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研究,旨在为两岸北管传承、保护及学术交流提供研究资料。
【关健词】:泉州北管;演唱风格;泉港方言;童谣;哭丧调;渔民号子;泉港巫歌
泉州市泉港区地处美丽富饶的湄洲湾南岸,邻近港澳,面对台湾,是国家级石油化学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区。这里是闽南语和莆仙语两语系的交汇地带,也是福建民间音乐闽南色彩区和莆仙色彩区的过渡地带,既有民间音乐南音、打正鼓、文管和戏曲高甲戏、“咸水腔”芗剧、南派掌中木偶、莆仙戏等,又有抢“七星灯”、泉州古船模制作技艺、福船制造技艺、沙格龙舟赛等民间传统习俗和手工技艺。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泉州北管,正是长在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和艺术氛围中的一朵奇葩。20多年来,美、英、日、台湾、香港以及大陆音乐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共同探研这一奇特乐种的历史渊源和风格特色,推动了泉州市和泉港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蓬勃开展,成为福建省和泉州市对台文化交流的新品牌。
一、泉州北管的基本情况
北管音乐简称“北管”,又名“小调、小曲、曲仔、北曲”等,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类民间音乐。惠安县也有几支零星乐队,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也有不少北管社团,日本民间音乐与它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北管分为曲和谱两大类,共有曲牌220多首。曲即声乐曲,大多数来源于明清以来的江淮小调,演唱采用官话(相当于现代的普通话),并带有泉港地方方言腔调。演唱时都配打锣鼓,在乐句、乐段、乐曲结束处,常有衬词“哎哟”,保留了江淮一带民歌的特色。代表性曲目有《层剪花》、《采桑》、《采莲歌》、《红绣鞋》、《打花鼓》、《四季时》、《出汉关》、《四大景》等。谱即器乐曲,大多数来源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乐和京剧曲牌,演奏时一般不用锣鼓,只用板或木鱼敲打强拍,主要运用“支声复调、一弓一音”等演奏手法,拉弦乐器常用第一把位演奏,并把凡、乙演奏成升凡和降乙,与闽南十音和莆仙十音风格相似。代表性曲目有《八板头》、《大八板》、《江南大八板》、《草琴》、《广东串》、《苏州串》、《花六板》、《三板》、《将军令》、《太平歌》和《六串》、《七串仔》、《十二串》等。乐队沿用江南丝竹乐乐器,参用莆仙、闽南乐器,主奏乐器是京胡、笛子,特色乐器是尺胡、双清,乐队少则7、8人,多则10多人。每逢节庆,北管都要参加化妆、游行、迎神、装阁等活动,乐队前面打着“天子传音”的旗号,与“御前清曲”的南音相辉映,一时蔚为壮观。北管音乐风格的形成受闽南、莆仙音乐和地方方言的影响,既保留江南丝竹乐的明朗幽雅,又柔进闽南、莆仙音乐的柔婉秀丽,并有遒劲朴实之个性。泉港地处闽南和莆仙音乐交汇地带,北管这一外来乐种的存在,既要保留自己的本色,又要吸收闽南、莆仙音乐的一些特色,与它们“和平共处”。正如著名民族音乐学家王耀华先生在《福建传统音乐》中所述:“北管这种流行于福建南音腹地的一个乐种,能与当地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乐种南音相抗衡,并得以长期存在,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艺术感染力的巨大。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当地人民对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的兼容并包。”⑴(P353)下面就泉州北管演唱风格的形成进行探索和研究,意在寻找这一奇特乐种内在条件和外在因素在它演唱风格形成中的作用,对今后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泉州北管的演唱风格形成之研究
泉州市泉港区地处闽南语和莆仙语两语系的交汇地带,方言可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为靠近闽南语系,也就是现在泉港区涂岭镇、前黄镇、山腰街道办事处;第三板块为靠近系莆仙语系,也就是现在泉港区界山镇和南埔镇南埔村;第二板块为闽南语和莆仙语两语系交汇点,也就是现在泉港区峰尾镇、后龙镇和南埔镇除南埔村以外的村,方言当地群众称“头北话”,外地人到这里成家立业到老,很难用这里地道的方言完整地说一句话,但这里的人到外地成家立业学当地方言非常地道,这可能就是北管这一外来乐种能在这里植根开华结果的原因吧!这里也是目前北管乐队最多、保护传承最好的地方。见泉港方言分布示意图。

(一)、泉港方言声调、童谣、哭丧调、渔民号子等对它的影响
泉港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和它的方言特点,以去声为主,对北管演唱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谱例1、童谣《月娘月光光》

注:月娘:月亮;阿爸:爸爸;黑光:水缸;仙:只。(峰尾孩童唱,黄嘉辉记录)
谱例2、《哭丧调》

(山腰佚名唱,黄嘉辉记录)
谱例3、渔民号子《推舢舨号子》

(峰尾渔民唱,黄嘉辉记录)
从以上《月娘月光光》《哭丧调》《推舢舨号子》的旋律,我们可以看出泉港的童谣、民歌以“3 5 6”为主要音,童谣《月娘月光光》8小节就有9个下滑音, 《哭丧调》2个小节就有2个下滑音,而《推舢舨号子》的旋律则以下行为主,这些特点影响了北管演唱风格的形成。
谱例4、北管曲《尼姑下山》第1—5小节(郭宗兴唱)⑵(P378)
原曲:

(谷川记录)
唱腔:

(黄嘉辉记录)
谱例5、北管曲《卖杂货》第1—6小节(刘华恒唱)⑶(P374-375)
原曲:

(谷川记录)
唱腔:

(黄嘉辉记录)
受泉港地方方言童谣声调中去声为主和民歌中下滑音多用的影响,艺人常在强拍用甩腔和下滑音演唱,更具泉港地方特色。
(二)、泉港方言口语对它的影响
泉港既是闽南语和莆仙语两语系的交汇处,又是闽南语和莆仙语两语系的过渡地带,所以它的方言具有很多独特的地方。除了前面所讲的声调以去声为主外,它方言的口语也非常有特色。疑问句和陈述句的后面常加“啊 、的那、 的啊”,感叹句的句头和句尾常加入“哎哟” 或“哎呀”等。
比如,疑问句:你到哪里去?它就会说成:你到哪里去啊?;
比如,陈述句:我是一个爽直人。它就会说成:我是一个爽直人的啊。或说成:我是一个爽直人的那。
比如,感叹句:做人真没用啊!它就会说成: “哎哟”(或哎呀)做人真没用啊!
再比如,感叹句:我会被你气死啊! 它就会说成:我会被你气死啊!“哎哟”(或哎呀)。
以上方言口语,北管艺人在演唱时也常加以运用。
谱例6、北管曲《四大景》第14—27小节⑷(P361-363)
原曲:

(山腰联队唱,谷川采录记谱,庄艺整理歌词)
唱腔:

(黄嘉辉记录)
谱例7、北管曲《打花鼓》第32—47小节⑸(P457--458)
原曲:

(能宗、阿华、惠娥、景萍唱,谷川、能宗 记)
唱腔:

(林建兰演唱,黄嘉辉记录)
受泉港地方方言口语的影响,在乐段乐句结束处或歌词的间隔处除了保留与发源地一样的衬词“哎哟”外,还加入了泉港地方口语“的那、的啊、啊”等为衬词,使曲子更加口语化、通俗易懂,更具泉港地方特色。
(三)、泉港巫歌对它的影响
泉港土生土长的民间音乐,除了北管、打正鼓、文管等鲜为人知外,还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巫歌小调,它们对北管演唱风格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谱例8、巫歌《公公平安调》

词根据询问内容不同,由巫师自行即兴填词演唱。(峰尾佚名唱,黄嘉辉记录)
谱例9、巫歌《二元帅调》

词根据询问内容不同,由巫师自行即兴填词演唱。(峰尾佚名唱,黄嘉辉记录)
谱例10、北管曲《打花鼓》第7—22小节⑹(P457)
原曲:

(能宗、阿华、惠娥、景萍唱,谷川、能宗 记)
唱腔:

(林建兰演唱,黄嘉辉记录)
从以上两首巫歌和北管曲《打花鼓》原曲、唱腔的对照,我们可以看出:巫歌中不但常用后甩音,而且弱拍常用倚音;北管艺人演唱时受它的影响,在弱位妙用后甩音和1、 3、 4度后倚音,给曲子增添了生气和新的色彩。
三、结语:
泉州北管曲大多数来源于明清以来的江淮小调,演唱采用官话(湖广话,相当于现代的普通话),并带有泉港地方方言腔调。受泉港地方方言口语的影响,在乐段乐句结束处或歌词的间隔处除了保留与发源地一样的衬词“哎哟”外,还加入了泉港地方方言口语“的那、的啊、啊”等为衬词,使曲子更加口语化、通俗易懂,更具泉港地方特色;受泉港地方方言和童谣、哭丧调、渔民号子声调中去声为主和旋律进行中下滑音多用、下行居多等的影响,艺人常在强拍常用甩腔和下滑音演唱;受巫歌旋律进行中弱拍常用后甩音和倚音的影响,艺人在弱位妙用后甩音和1 、3 、4度后倚音,给曲子增添了生气和新的色彩等。北管曲演唱风格的形成,除了受上述因素影响外,闽南音乐、莆仙音乐、宗教音乐等对它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限于篇幅,待后阐述。
参考文献:
[1]、王耀华.福建传统音乐[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2][3][4]、吴凤章.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上)[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1.
[5][6]、李联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上)[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
(选自2009年4月《海峡传统文化·北管交流研讨会论文集》,曲谱稍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