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当前在线 9
  2023年10月3日 星期二
| 本站首页 | 本站专题 | 图片北管 | 访客留言 | 泉港新闻 |
| 了解北管 | 北管新闻 | 北管欣赏 | 曲谱乐器 | 研究与交流 | 人物与社团 | 北管教程 | 北管文档 | 上网导航 | 泉港的歌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北管教程>>
  共有 22247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认识台湾北管

  发表日期:2006年12月5日          【编辑录入:admin

(一)什么是「北管」

「北管」,这种传统的表演艺术,是一种包含音乐以及戏剧的传统表演艺术文化。

认识北管之前,我们应该先要有一个基本概念,那就是,今天在我们居住的台湾,其实是一个多种族、多语言的地区,只不过,汉民族的人口在实际总人口数,占有较高的比例。另外,北管,约在清代中叶,随着移民传入台湾,是属于此地汉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在台湾,北管曾经广为流传,直至今日,在许多地区仍可发现北管艺术活动的痕迹,曾有学者研究指出,在北管是兴盛的年代里,曾有超过一千个以上的北管团体同时存在于台湾。

1、北管的演出方式

1)北管的演出,需要由一群人共同合作演出,是一种罢休的表演方式。

2)演出的内容,可分成具戏剧性质的「戏曲」,与仅具音乐性质的「乐曲」。音乐性的「乐曲」演出中,又可分成乐器合奏的器乐曲,以及由乐队伴奏的歌唱乐曲(包含戏曲清唱)。

3)北管具戏剧性质的「戏曲」,也可以用音乐性质的「乐曲」表演形态呈现。

2、北管演出的特色

1)传统的北管演出活动多半与民间信仰活动结合,在传统岁时节日庆典中演出。

2)传统文化生活中,会在庆典游行队伍中发现北管乐队的表演,也可以在广场或室内观赏到北管音乐的演出,还有,戏台上也可以看到北管戏的表演活动。在民间信仰的节日庆典中,到处可以听见北管音乐。

3、北管演唱的语言

在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台湾地区,属于汉民族的地方语言就有客家话、闽南语两大类。北管虽然流行于汉族聚落中,但它演唱所使用的语言却是所谓的「官话」,即类似于今天在台湾地区的请的「国语」,在民间相传是一种传自北方的官方语言。

(二)北管小语曲

每个领域都会有其专门的语汇及名词,如果不属于这个领域的人,一般人很难了解其中的意义。对于北管领域中的专有语汇及名词,如果能够有所认识,或许更有助于对北管艺术的欣赏与认识。为此,以下将一些北管常用的语汇、名词、简述如下:

北管

一般泛指以官话(正音)演唱的各种声腔和非闽南、客家语系的音乐、音乐风格与形态复杂多样。一般分成「牌子」、「弦仔谱」、「细曲」和「戏曲」四大类。

乱弹

一种使用北管音乐所演出的戏,通常称为「乱弹戏」,也有人称为「北管戏」。「乱弹戏」的内容,通常又依据音乐系统的不同,区分为「新路」与「旧路」两大类。「新路」与「旧路」之间的差异可从戏?、剧目、唱腔等辨认出来。除此之外,在器乐音乐的演奏曲目上也有「新路」与「旧路」的分别,如<旧一江风><新一江风><旧番竹马><新番竹马>……等。

十大柱

指北管乱弹戏角色中,十个主要的角色。这十个角色,通常又分为「顶六柱」以及「下四柱」

顶六柱

指北管戏曲「十大柱」中,六个主要的角色:「老生」、「小生」、「大花」、「三花」、「正旦」和「小旦」。

下四柱

指北管戏曲「十大柱」中,四个次要的角色:「公末」、「二花」、「老旦」和「捧茶旦」

内行

指科班出身,以演出北管乱弹戏曲为业的职业北管艺术表演者。

子弟

指学习北管或参与相关活动的业余人士。

洋泮

指不会表演北管的人

子弟先生

教?业余北管社团音乐、戏曲演出的教师。

子弟戏

由业余学习北管人士所演出的北管乱弹戏。

后场

北管戏曲演出时的伴奏乐队。

前场

北管戏曲演出的演员。

曲馆

业余学习北管或其它传统音乐团体统称,也称为「子弟馆」。在台北,这类北管曲馆通常概称为「轩社」,中南部则有的称为「馆阁」

扮仙

传统北管戏曲在正式戏?演出前,都必须先演「扮仙戏」,以感谢神明的保佑。「扮仙戏」是一种具有宗教仪式特征的戏剧演出,经常会和祭典的仪式活动结合。多数的「扮仙戏」剧情内容以祈求平安富贵为主,音乐有「梆子腔」与「昆腔」两类。

旧路

以称「古路」、「福路」,北管乱弹戏曲中的一类,伴奏乐队以「提弦」领奏。

新路

又称「西皮」、「西路」、北管乱弹戏曲中的一类,伴奏乐队用「吊规」领奏。

头手

北管乐队的领奏者,整个乐队或打声乐器部份以「头手鼓」为领奏:旋律乐器部分的领奏者,则被称为「头手弦吹」。

出阵

北管及其它传统音乐团体于庙会游行时,一种一边跟着神轿游行,一边演奏的乐队表演方式。乐队的队形,以「头手鼓」这前?。

排场

北管及其它传统音乐团体在一个固定场所,如庙埕或广场上演奏(唱)音乐的表演方式。「北管排场」时,乐队面对庙门,队形以「头手鼓」为中心向两边延伸,有时呈半圆形,有时为一这形。

曲册

或称「曲簿」,一种记录北管各项表演内容的手写抄本,包括剧本、歌词、乐谱、乐器演奏方法等。

总纲

即「戏曲」的剧本,完整记录整句戏所有角色的唱词与对话。

曲片

只记录单一角色的剧本。

工尺谱

记录乐曲旋律的曲谱、即乐谱。

吹谱

指由唢呐领奏的曲谱。

弦仔谱

指由弦乐领奏的曲谱。

散牌子

北管乐曲中的类别之一。

牌子

北管乐曲中的另一种类别。

西秦王爷

北管乱弹派的音乐神,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是「西秦王爷」的诞辰。

田都元帅

北管四平派的音乐神,每年农历六月十一日是「田都元帅」的诞辰。

班主

经营剧团的老板,也称为「戏头家」。

班长

为剧团介绍演出机会的介绍人或经纪人,每个剧团通常有其固定合作的「班长」。

草鞋钱

「班长」为介绍剧团演出机会的酬劳,通常为演出酬劳总金额的十分之一。「草鞋钱」,是一种简称,表示所给的金额微薄,仅能给「班长」买鞋穿。

戏金

北管职业剧团演出的酬劳。

 

  谁在学北管

 

(一)「内行」与「子弟」

从前学习北管的人,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职业的艺术表演者,另一是则是业余的爱好者。职业的北管艺术表演者,通称为「内行」,业余的爱好者则自称为「子弟」,或「北管子弟」。作为业余爱好者的「子弟」,不仅自己学习北管,同时也是职业「内行」表演团体最严格的观众。「内行」的职业北管艺术表演者,多半从小进入俗称「囝仔班」的童伶班学戏,经过大约六到八年的学艺期限,才能离开所属戏班,转入一般俗称「大人班」的成人戏班。「子弟」所参与的团体,多是在自家附近,俗称「子弟馆」的「北管曲馆」。

(二)「内行」与「内行班」

集合了后场「内行」职业演奏人员和前场职业演员,所组成的职业北管剧团,便叫做「内行班」,通常又称为「乱弹戏班」。

过去,「内行班」每到一地演出时,必须先到当地的「子弟馆」拜访,邀请这些最会欣赏北管「乱弹戏」艺术的「子弟」莅临欣赏。

曲於演出工作忙碌、场地简陋,「内行班」的职业北管戏曲艺术表演者生活都十分辛苦。

早年,职业北管戏曲艺术表演者从小就被送到专收学戏儿童的戏班学戏,由家长和戏班订约(写「字」)。在童邻班学戏的这段期间,称为「戏」。一般培养一个专业的北管戏曲艺术表演者,需要六到八年的时间。童邻在戏班学戏的前四个月里,是学戏的第一阶段,只有表演的教学与学习活动,一般称为「在馆」。等学过几句戏,「在馆」的时间结束后,剧团就必须出外表演,之后几年,这些小演员平常除了参加演戏之外,其余的时间还必须继续不断地学习其他新的戏句。

(三)「北管子弟」

过去的人学北管,除了进入戏班学戏之外,还有一种类型是为了兴趣参加社团学习北管音乐,就像现今许多家长送小朋友去学钢琴、小提琴等各种才艺一样。

在北管最流行的年代里,几乎每个村落至少都会有一个曲馆,日常开暇时,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会一起学北管,不论是学习乐器的演奏、或是学习戏曲的演唱。凡遇到地方上庙会庆典时,全团就会组织起来,一起准备、讨论、排练、直到正式演出为止。演出时,除了演出的成员外,地方人士就成为理所当然的观众。在每一次子弟重要的演出,几乎地方上所有的人,都会投入活动中。

(四)「子弟先生」

也有很多人因爲太喜歡北管,從業餘愛好者經過努力學習,以及不斷累積的豐富演出經驗後,成爲專業的表演者(內行),或是成爲教導北管音乐的老师(子弟先生)。由於「子弟先生」是北管子弟获得北管知识与学习技艺的来源,在北管子弟团体中,其地位向来崇高。

(五)「王爷子弟」

不论是「内行」或「子弟」,都有共同信仰尊崇的北管保护神,在「子弟轩社」内或「乱弹戏班」里,都会供奉保护神的神位或神像,并且自称为「王爷子弟」。这是因为传统北管界认为,不论是音乐还是戏曲,都是由这位保护神所创作的,后代学习北管的人都就是他的学生(子弟)。从前「乱弹戏班」每次出外演戏时,必得请神像随戏班到演出地点,并供奉在舞台后方,以保佑戏班演出成功。

通常北管的保护神,主要是指「西秦王爷」。基隆、宜兰地区的北管子弟馆因为分成「福路」、「西皮」两派,供奉的神明不同,分别供奉「西秦王爷」(「福路」)和「田都元帅」(「西皮」)。台北市的北管子弟,除了少数几个团体只供奉「西秦王爷」外,大多数的曲馆轩社都是同时供奉「西秦王爷」与「田都元帅」,共同视为所信仰的曲馆保护神。

 

  北管的演出

 

传统北管的演出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出阵」、「排场」和「演戏」。传统北管子弟团体演出的方式,以「出阵」和「排场」为多,只有少数财力比较雄厚的北管子弟团体有「上棚」演戏的机会。对北管子弟团体而言,平常为地方上庙会或庆典活动「出阵」或「排场」,不单只是为了「溱热闹」,一方面也同时藉机跟其他子弟团体炫耀自己的财力与技艺。例如多数北管子弟团除了乐器以外,都还会有「家私虎」(乐器架)、风帆旗、大旗、三角旗、宫灯等配合演出的道具,每一次的演出,旗子的多寡、大小、新旧、样式、绿工等等,与轩社投入演出的人员规模和乐曲表演内容程度,都是大家品头论足的话题。

过去,北管子弟团体「出阵」演出的场合,除了庙会活动以外,也会在结婚及丧葬场合中出现。现今,结婚场合已绝少出现子弟团体「出阵」引导开路的景象,只能在庙会活动以及丧葬出殡场合,看到北管的「出阵」表演。

早年如有北管子弟团体要「搭棚」演「子弟戏」,通常被视为是地方上的盛事,为此全村落都会动员起来,因为这不只表示该地子弟团的北管表演技艺水准不错,也代表该子弟团体或地方的财力赞助来源丰厚,有能力聘请造诣精湛的教戏先生前来教导自家附近的这些北管子弟学戏,而且还能够举行盛大的演出。

近年北管子弟团体逐渐式微没落,已经少有子弟团体能够再像往昔一样,浩浩荡荡的召集人马出外「出阵」或「排场」。现今每有庙会庆典活动时,多数已逐渐被职业的北管音乐团,如「鼓亭」或「大鼓阵」,取而代之了。

另外,对北管子弟团体而言,由於所需的经费与演出规模庞大,表演「子弟戏」只能偶一为之,一般庙会庆典需要演戏时,主要都是聘请职业的「内行班」演「乱弹戏」。在北管流行台湾最盛行的时期,职业戏班不只是在庙会「神明生」时演出,结婚、寿宴,乃至丧葬场合,都有演出的机会。当年,一年365天,凡遇到神明诞辰,到处都可以看到「内行班」在庙前搭台上演「乱弹戏」。

 

  北管的乐器与演奏

 

北管音乐内容丰富多样,相对所使用的乐器也十分丰富,须注意的是,传统北管音乐演奏以合奏为主,必须集合许多人才能够完成每一次的演出。这些运用在北管的乐器,大致可以分为「文场」(旋律乐器)和「武场」(打击乐器)两大类。

随著北管音乐的演出类型与曲目本身的音乐特性,不同的北管乐曲,其乐队的「文场」、「武场」乐器组合与编制,会有四种不同的组合关系:

1、以拉弦类乐器为主的弦索乐。

2、以唢呐领奏为主,搭配锣鼓乐队的吹打乐。

3、单只有敲锣、打鼓的锣鼓打击乐。

4、结合「文场」弦索(或唢呐)、「武场」锣鼓乐,搭配人声演唱的戏曲音乐。

其次,演奏北管音乐时,不同乐器之间的合作,又必须服从领奏者的指示与带领,其中「文场」类乐器会有一个领奏乐器,「武场」类乐器也会有一个领奏乐器,领奏者一般通称为「头手」,当乐队的编制形态结合了「文场」与「武场」,「文场」、「武场」的乐器领奏者又必须服从「武场」的乐队领奏者;

以下将一般比较常用的北管乐器,分成旋律乐器与打击乐器两类,分别介绍。

(一)旋律乐器

1、提弦

北管旧路(福路)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又称为「弦仔」,因为琴筒是用椰做成的,也被叫做「仔弦」:另外由於「提弦」是「文场」类乐器的领奏乐器,所以也被称为「头手弦」。

「提弦」琴筒上的面板用梧桐木。琴弓是用马尾制成的,夹放在琴的两根弦之间。「提弦」的空弦定音通常为「合」ho、「×」(ce),相当於西洋音乐的SolRe

2、吊规

北管福路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与「提弦」同属於拉弦乐器,但琴筒是用竹子做成,外形和京剧所用的「京胡」极为相似。大部份的时候,「吊规」与「提弦」不会同时出现,因为「提弦」旧路(福路)派的领奏乐器,「吊规」则是新路(西路)派的领奏乐器,所以在演奏新路的北管戏曲或音乐时,「吊规」即被称为「头手弦」,吊规的空弦定音为「士」(su)、「工」(gong),相当於西洋音乐的LaMi

3、和弦

琴筒同样也是用椰子壳,琴杆比「提弦」长,琴筒也较大,空弦定音比「提弦」(或「吊规」)低四度或五度音,略为低沉的声音,主要是为了搭配、辅助「提弦」(或「吊规」)高亢的声音,让北管拉弦乐器的部分听起来更为厚实。

4、三弦

又称为「北弦」,指板下的琴筒两面都蒙上蟒蛇皮,上缚有三根琴弦,弦定音通常搭配领奏乐器而略作调整,如领奏为「提弦」,定间为「×」(ce)、「合」ho、「×」ce,领奏为「吊规」,定音则为「工」(gong)、「士」(su)、「工」(gong)。「三弦」的演奏,以往多以手指指甲弹发琴弦,现今为求方便,有时会使用发子弹奏。一般认为北管所用的「三弦」,是属於「三弦」家族中的「小三弦」,比中国北方说唱音乐所用的「大三弦」略小。

5、吹(唢呐)

是演奏「牌子」时的领奏乐器。乐器筒体上的音阶孔共有八个,前面有七个,后面一个。它的吹嘴,也叫做「哨子」或「引子」,是用?管卷成。铜制的喇叭口,具有扩音的效果,使得整支唢呐的声音,更为宏亮。

北管的唢呐,依大小、音色和使用场合,可分为三种。最大支的称为「吹」或「鼓吹」、「大吹」,一般在庙会或演戏时使用:小支一点的,叫「哒仔」,音色较硬:最小支的北管唢呐,则叫「嗳仔」。其次,随著「管位」(调式)的不同,唢呐的音阶也会随之调整变化。

6、品(笛子)

竹(木)制、横吹,又称为「苏品」,前端第一孔为吹孔,另有七个音孔,音孔之间的距离相等。多使用在演奏北管「幼(细)曲」、「弦谱」和「戏曲」的「福路」戏唱腔演唱伴奏。所以品(笛子)也是「福路」戏曲演唱时的定音乐器。

(二)打击乐器

1、北鼓

北管乐队的领奏乐器,属於一种单面蒙上皮革的单皮鼓,鼓声短促、爆裂。它的名称便是来自敲击时,所发出「piak,piak」的声音,有时也被写与作「拍鼓」或「板鼓」等等。在北管打击乐器中,「北管」为领奏乐器,也被称为「头手鼓」,掌控整首乐曲的进行与速度。所使用的鼓棒,外形像一双筷子,又称为「鼓箸」。作为「头手鼓」的「北鼓」,掌控乐曲的进行与变化,主要由演奏者在演奏过程随时根据变化,主要由演奏者在演奏过程随时根据变化需要,结合不同的手势、乐器音色,以及敲击节奏与速度瞬间变化等方法作为提示。

2、通鼓

桶状鼓身,两面都蒙上皮革,也被写做「堂鼓」或「唐鼓」。通常与「北鼓」同时出现,视音乐的需要,有时会再加上「扁鼓」,或在特定的表演段落改用「扁鼓」。

3、扁鼓

鼓身较低,看起来扁扁的,鼓面比「北鼓」和「通鼓」大,音色较通鼓来得更低沉一些。演出时「扁鼓」通常由「通鼓」演奏者兼打,随乐曲的需要变换乐器。另外,不论是「扁鼓」、「北鼓」或「通鼓」,所用的鼓棒都叫做「鼓著」,只是精细稍有不同。

4、「扣仔」

也被称为「南梆子」。用一块硬木,如胡桃木或檀木,制成四方状,两旁并挖有凹槽,音色较「北鼓」低沉。「扣仔」通常挂在「北鼓」的鼓架上,由打「北鼓」的演奏者负责,并可以和「头手」的手势结合,利用乐器之间音色的变换,提示音乐或锣鼓节奏的转换。

5、大铜锣

用铜制成,中间突起一块,也被叫做「大奶锣」或「凸心大锣」,声音低沉、宏亮。因为锣体的面积比较大,也比较重,多半都是挂在专用的锣架上演奏。这种大铜锣早年为铁制,故当时也称为「铁锣」

6、大锣

又称「沙锣」、「走马锣」或「司公锣」,外型比大铜锣小很多,同样也是用铜做成,但锣面是平的,由芭乐木斡修制成「L」状的锣槌击打发声,乐队演出时,乐者经常会用左手提锣,另右手拿鼓锤敲打。

7、乡盏

同样也是用铜做成,但铁面是向中间略为高突起,使用薄片状的木片敲击,敲出来的声音较尖,较细、与大铜锣、大锣的声音完全不同。

8、大钞、小钞

属铜制铙钹类乐器,由两片大小形状相仿的铜制金属片相互碰击发出声音在北管乐队中称为「钞」。根据乐器大小的不同可再分成大钞、小钞两种。大钞、小钞正确所敲击出来的声音,音色大约如:「ceicei~」,小钞的音色比大钞稍高一些,演出时,大、小钞多半是一起出现,敲的次数通常是大钞的两倍。

  北管的曲谱

 

记录北管曲谱的本子,称为「曲册」或「曲簿」。内容包括歌、节拍和旋律音高(音符)。

(一)歌词

称为「曲辞」或「曲诗」,例如福路与西路的戏曲唱词,或「幼(细)曲」演唱词的部分。

(二)节拍

北管一般称乐曲的节拍为「板撩」,每小节第一拍为「板」,符号为「。」:其后的拍子,称为「撩」,符号为「、」。「板撩」记号,会以朱砂红笔,标示在音符的右侧。节奏可分为规则性与不规则性两类,规则性的有连续「板」的「叠板」、「一板一撩」、「一板三撩」,另一类不规则性的自由节拍变化,在「牌子」和「幼(细)曲」类的乐曲,便是「散板」,在戏曲则有「倒板」(西路唱腔)、「彩板」(福路唱腔)与自由节奏如「紧中慢」(福路唱腔)、「慢中紧」(福路唱腔)、「紧板」。

(三)旋律音高(音符)

在北管或其他传统音乐,通常以文字纪录音乐的旋律,「工尺谱」是其中一种流传较广的记谱方式。北管所用的「工尺谱」为直写。基本音名由高至低分别写作为:「仕乙五六凡工×是」(siong yit wu liok huan gong ce siong)(类同於首调唱名的do si la sol fa mi re do),这几个音属於中音区,也是最常用的音域,如果遇到高八度或低八度音时,一般会在这些字的旁边加上偏旁,或改换另一字,如「上」音的高八度便是「上」,「工」的高八度音写作「」,而「六」的低八度为「合」,「五」的低八度为「士」,「乙」的低八度为「一」。

(四)北管打击乐的记谱

「鼓诗」也就是「锣鼓经」,通常属口传授的范围,但也会有以文字纪录打法,只是比较不常见。以文字纪录北管打击乐器合奏「鼓诗」的文字,如「吼」、「陈」、「大」、「王」、「嗟」、「呆」等,即为纪录北管打击乐的谱字,透过这些文字根据锣鼓的打法,依序记下「鼓诗」内容,例如锣鼓乐结束,会用「王。王。王」表示。又例如王「一锣」的锣鼓经「

  王。」,此处「大」表示头手鼓的声音,「陈」表示通鼓的声音,「王」则表示大锣或全体打击乐器的声音。但如果用现代记谱,例如「紧战」的锣鼓经,就可以写成如下谱例。

谱例:紧战

上一篇:
下一篇:《泉港北管》校本教材编写方案

 相关专题:

·两岸北管文化交流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北管民间活动[22888]
 · 《泉港北管》校本教材封面[22754]
 · 认识台湾北管[22247]
 · 北管乐器[20108]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6-2007  北管网  北管.中国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管:泉州市泉港区文体旅游局  主办:泉港区文化馆  协办:泉港区北管研究中心 泉港区音乐舞蹈协会

管理员:山风点火  木叶音乐  备案号:闽ICP备14018973号-3

xml聚合新闻rss2.0 firefox全面支持 创作共用约定

  [后台管理]
页面执行时间:171.8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