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管音乐简称“北管”,又名“小调、小曲、曲仔、北曲”等,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音乐。
北管分为曲和谱两大类,曲,即声乐曲,代表性曲目有《四大景》、《红绣鞋》、《采桑》、《采莲》、《采茶》、《玉美人》、《纱窗外》、《层剪花》等;谱,即器乐曲,代表性曲目有《六串》、《行板》、《平板》、《下山虎》、《拾相思》、《四板》、《大八板》、《江南大八板》等。演唱采用“官话”(相当于现代的普通话),音乐风格既保留了江南丝竹乐的明朗、幽雅,又柔入了闽南音乐的柔婉、秀丽,并有遒劲、朴实之个性。它的主奏乐器是京胡、笛子,特色乐器是亻尺胡、双清。乐队少则7、8人,多则10多人。每逢节庆,北管都要参加化妆、游行、迎神、装阁等活动,乐队前面打着“天子传音”的旗号,与“御前清曲”的南音相辉映,一时蔚为壮观。
清朝光绪年初,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民间音乐,通过海上运输、南下盐兵、淮河缺堤难民等传入泉州市泉港区。抗战时期,北管在泉港区峰尾、后龙、山腰等镇进入全盛,峰尾、后龙两镇有三十多个教习馆,山腰有二十多个教习馆,惠安县城关有“丽泽”、“金兰”等北管乐社。此时,北管还伴随华侨、港澳台同胞远渡重洋,海外东南亚等地也有“广东会馆”、“福建会馆”等北管乐社。
文革期间,北管被视为“黑曲”,众多北管资料被没收焚烧,乐队被迫解散,北管一蹶不振,频临绝迹。
80年代,农村文艺活动蓬勃发展,北管得到了广泛的注意和流传,至今泉港区峰尾、后龙、山腰、南埔四镇还有30多支北管乐队,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也有北管乐社。1981年以来,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音乐工作者抢救、挖掘、整理北管音乐,批准成立研究机构和社团,先后创新了合唱、合奏、表演唱、歌舞表演等节目,在国际及省、市获奖,并接待了英、美、日、台湾及大陆音乐专家的考察,成为福建百花园地一朵奇葩。
如果您要更详细地认识泉港北管,请阅读《福建泉港北管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