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码:      
   当前在线 6
  2023年10月3日 星期二
| 本站首页 | 本站专题 | 图片北管 | 访客留言 | 泉港新闻 |
| 了解北管 | 北管新闻 | 北管欣赏 | 曲谱乐器 | 研究与交流 | 人物与社团 | 北管教程 | 北管文档 | 上网导航 | 泉港的歌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研究与交流>>北管研究
  共有 11904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福建泉港北管概述

  发表日期:2006年12月5日      作者:黄嘉辉     【编辑录入:admin

黄嘉辉

 

福建 泉 港 北 管 概 述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文体旅游局,福建·泉州,362801

 

    北管音乐一般简称“北管”,又名“小调、小曲、曲仔、北曲”等,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类音乐。北管乐队当地人们称之为“弦管”或“弦箫管”队,乐队中主要沿用了江南丝竹的乐器,其音乐形式包括曲、谱两大类,曲即声乐曲,谱即器乐曲。从目前整编的220多首北管曲、谱来看,北管曲大多来源于明清以来的江淮小调,北管谱大多来源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京剧曲牌音乐。

关键词  福建泉港;北管;北管乐队;曲;谱;曲牌

 

作者简介:黄嘉辉(1968~),男,助理馆员,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文体旅游局文化股负责人。

收稿日期:200312005

 

泉港地处美丽富饶的湄洲湾南岸,邻近港澳,面对台湾,是闽南语和莆仙语两语系的交汇地带,也是福建民间音乐闽南色彩区和莆仙色彩区的过渡地带,既有南音、高甲戏、芗剧、木偶戏,又有莆仙戏等民间音乐形式。北管正是成长在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和艺术氛围中的一朵民间音乐奇葩,它源于省外,繁衍于泉港,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和、渗透,演化而成了既保留有发源地——江淮一带民间音乐的风格,又柔进了闽南、莆仙音乐的某些特色,兼有泉港地方特色的新乐种。这一乐种所独具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近年来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音乐专家和学者关注的目光,并得到了新闻媒体的颂扬和肯定,美、英、日等国以及我国台湾和内地的音乐专家纷至沓来,共同探研其历史的渊源和艺术风格。著名民族音乐学家王耀华在其《福建传统音乐》中说道:“北管这一流行于福建南音腹地——惠安县的一个乐种,能与当地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乐种南音相抗衡,并得以长期存在,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艺术感染力的巨大。” [1](P353)下面,笔者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对泉港北管做一简要的概述。

 

一、泉港北管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北管音乐一般简称“北管”,又名“小调、小曲、曲仔、北曲”等,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类音乐。

    清朝光绪年初,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民间音乐,通过海上运输、南下盐兵、淮河缺堤难民等渠道,传入泉州市泉港区,就此,它和“兴化曲”(莆仙音乐)一样开始在泉港广泛流传。后经素有“峰尾三九”誉称的北管名艺人刘阿九、刘进九、刘扣九等的努力,使之传及于泉港区山腰、坝头、安兜等地。据刘锡碧、刘瑛甫等介绍,光绪八年,北管名师刘阿九受邀参加泉州“送孔子”南音北管出游活动,他的笙声深深扣动了当地听众,尤其是泉州府府台,后经申报上宪,赐予“佾生”,送他入孔子学府就学,并为其取“前程”名“舞庭”。之后,一年一度的泉州送孔子活动,“舞庭”师都要受邀赴会。从此,北管受到了地方官吏、文人学士的欣赏和推崇,更加风行传播。为别于“南管”(南音)  当地人们就把这一源于省外的民间乐种取名为“北管”,俗称“南音北管”。

    抗战时期,北管在泉港区的发展进入全盛阶段,当时,北管名艺人刘阿梅、刘牛壮、郭顺花、郭阿梅等受邀到峰尾镇的奎壁、前亭、西华、郭厝、后亭、峰尾城边、后街道、中街;南埔镇的南埔、林柄、田头、沙格等地授徒。最多时峰尾、后龙有三十多个教习馆,山腰有二十几个教习馆,惠安县城关有“丽泽”、“金兰”等北管乐社。此时,北管还伴随华侨、港澳台同胞远渡重洋,海外东南亚等地有“广东会馆”、“福建会馆”等北管乐社。

    文革期间,旋法似京剧音乐的“兴化曲”(莆仙音乐)在泉港区等地进入全盛,北管被视为“黑曲”,众多北管资料被没收焚烧,乐队被迫全部学“兴化曲”,从此,北管一蹶不振,频临绝迹。直到1977年以后,泉港各地陆续复办北管乐队,艺人们凭着记忆传教。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文艺活动蓬勃发展,北管得到了广泛的注意和流传,至今泉港区还有30多支北管乐队,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也有北管乐社。1981年以来,北管参加省、市及国际重大文艺活动多次获奖或深受好评,成为福建音乐百花园地的一朵奇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等地都先后播放介绍过它,北管的艺术价值得到了专家、学者、报纸的颂扬和肯定。198612月原惠安县成立了北管音乐研究室,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民间采集整理北管的有关资料,文化部门共编印《北管选编》十三集,曲谱220多首,撰写北管文字材料3万多字,其中部分曲、谱已被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等正式出版。

    1995年以后,北管在挖掘、整理、保留的基础上,进入革新发展阶段。经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批准,先后成立了圭峰北管乐社、山腰北管乐团,编印《优秀北管曲选编》,举办北管音乐培训班。山腰凤声芗剧团团长庄清凤独资试验创建北管戏剧团,现已在泉州市内演了300多场,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200312月,泉港区文体旅游局在泉港庄重文实验小学设立了北管训练基地,区半专业北管乐团也正在筹建中。在挖掘整编的基础上,林国春、黄嘉辉等一批音乐工作者,对北管传统曲牌进行改编,先后创新了合唱、合奏、表演唱、歌舞表演等表演形式,并有新编有北管曲《绣春光》(林振良填词、林国春改编)、器乐合奏《海峡情思》(黄嘉辉编曲)等在省、市和国际重大文艺活动中获奖。北管社团还先后接受了英、美、日等国以及我国台湾和大陆各地的音乐专家的考察,福建电视台、泉州有线电视台、香港凤凰电视台和日本NHK电视台等都先后前来拍摄过北管专题节目。

 

二、泉港北管的乐队及乐器

   

北管乐队当地人们称之为“弦管”或“弦箫管”队,在受邀参加演奏()时,叫“出馆”或“出乐”。乐队中主要沿用了江南丝竹的乐器,参用莆仙、闽南乐器,如笙、扬琴、洞箫、  品箫(笛子)、月琴(短杆)、双清,小三弦、提弦(京胡)、吗胡(高胡或二胡)、瓢胡(椰胡)、钢胡、尺胡、大胡、板胡、大钹、小钹、大锣、小锣、板鼓、木鱼、小堂鼓、板等(民国以后,乐队中少用笙、扬琴、洞箫等乐器)。目前,它的特色乐器是尺胡、双清,主奏乐器是提弦、  品箫等。早时,乐队参加化妆造型游行、迎神等活动,以鼓担(鼓担里有板鼓、小堂鼓、板、木鱼等打击乐器)居中领先,紧接是钹、锣、品箫,依次成对分居左右,之后,右侧是提弦、吗胡、月琴,左侧是瓢胡、双清、小三弦。乐队前面打着“天子传音”的旗号,与南音的“御前清曲”相辉映,显得蔚为壮观。乐队队形以“走式”为主,“坐式”为辅。“坐式”仅用于闹洞房及平时屋里闲奏,对乐器的排列没有什么明显的要求。一般而言,乐队编制上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五、六人,如果人多,月琴、双清、品箫各用一对,其他乐器随意。据北管名艺人刘锡碧介绍,由于各乐队的人数、乐器不同,在搭配上不能强求统一,但有一个基本原则,即以一对品箫“押”(此为紧随之意)锣鼓,一支小三弦“押”乐队(此为由小三弦为乐队压阵之意),其他乐器根据需要自由搭配。

    除了乐队配置,北管弦乐器的定弦也很特别,它们以各调品箫筒音“sol”为“标准音”来定弦(品箫常是EFG),定弦后,空弦命名借用于莆仙乐器的空弦命名方法(三弦乐器的空弦,民间定弦常用第一、二弦音来命名,第三弦则是第一弦高八度同名音)

 

常用北管弦乐器定弦表

   

 

弦乐器

 

 

 

 

 

空弦民

间命名

工士调

合尺调

工士调

合尺调

六上调

士尺调

合尺调

空弦实

际唱名

6 - 3

5 2

6 3

5 2

1 5

2 6

5 2

弦乐器

 

 

 

小三弦

空弦民

间命名

合上调

合尺调

合上调

合尺调

合上调

合尺调

空弦实

际唱名

5 1

5 2

5 1

5 2

5 1 5

5 2 5

 

三、泉港北管的艺术风格及流派

   

著名民族音乐学家刘春曙、王耀华在《福建民间音乐简论》中所述:“它(北管)恰如一块调色板,把各种色彩(外来曲调、莆仙和闽南的唱奏风格)渗和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2] (P325)事实的确如此,从咬字行腔演奏方面看,北管有着闽南、莆仙音乐的一些特点;从演唱的语言看,它沿用了当年的官话(相当于现代的普通话),有别于闽南、莆仙音乐;从乐队的编制及乐曲的调式、调性、内容方面分析,北管的前身又是江南丝竹乐。

()艺术风格

    北管音乐的形式存在包括曲、谱两大类,所谓曲即声乐曲,谱即器乐曲。

    曲一般由五、六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和男孩来演唱,演唱时都配之以伴奏。典型地方特色是,小孩子边唱边执打打击乐器为某些乐曲伴奏,给曲子增添了很多生气。在北管曲中,歌词以叙事抒情、写景抒情居多,在乐句、乐段、乐曲结束处,常有衬词“哎哟”,保留了发源地江淮一带民歌的某些特色。演唱时,常采用提高八度的演唱方法,使歌声高亢、有力。并借鉴了莆仙音乐的波音奏法和南音演唱中将某些特殊字的“声母”与“韵母”适当间隔的读音,使歌声更为悠扬、柔婉和秀丽。

北管谱演奏时一般不用锣鼓,只用板或木鱼敲打强拍。演奏主要运用民间常见的“支声复调”手法,即“上马”乐器(指提弦、品箫)演奏主旋律,不能加花;“下马”乐器(指吗胡、瓢胡、 胡、钢胡等拉弦乐器)“有时在主要骨干音的基础上略作变奏,加以‘变徵’、‘变宫’音,进行润饰,又与闽南十音相似”;[3]P325弹拨乐器月琴、双清、三弦也以演奏主旋律为主,适当加花。总之,“上马”、“下马”、弹拨乐器演奏时,在曲调和节奏上都相互照应、相互扩充,依据一定的规律相互对比、烘托,运用旋律上简繁相让,不同的音域以及不同乐器的演奏技法,使音乐在对比中展开,迂回反复,浑然一体。

    其中,颇具个性的是,“演奏时,拉弦轻快热烈,多用短弓,常用一弓一音,类似顿音奏法,与莆仙十音演奏风格相近”。[4]P325并多采用第一把位演奏,需奏第一把位以下的任何一音,常用比它低八度的同名音来替代;月琴多用弹挑交替的手法,使音乐遒劲朴实;双清、三弦常只配一条弦来弹奏。这些演奏方法在莆仙音乐或其他戏曲音乐中可以见到。

    还有的艺人在拉弦、弹拨乐器的按弦上,显然受到了自己对闽南音乐听觉定势的影响,原谱中的“凡”(清角,唱名“fa)大多演奏成“升凡”(变徵,唱名“fa),不知不觉地把乐曲的七声调式清乐音阶,转变成七声调式雅乐音阶。由于调式音阶的变化,绐予原乐曲以新的色彩。而真正的七声雅乐调式音阶,在闽南音乐中是很常见的。

    在曲式结构上,以多首曲牌联缀的形式为常见,其中也有以板式变化手法构成的曲式结构。代表性乐曲有《五串》、《六串》、《七串》、《十二串》等。民间艺人以几个曲牌联缀,称“几串”,如《六串》中就有142444三种节拍,即使是由许多曲牌联缀,它们却只用一个调,便于各曲之间的调性统一。

    ()流派

    从北管唱奏的艺术特点和风格看,我们认为大体可分为两大流派,并暂以“南”与“北”之分给予命名。

    南派,也就是今泉港区山腰镇、前黄镇、涂岭镇、山腰盐场的北管乐队。这里方言偏重于闽南语腔,人们比较习惯欣赏、演唱南音、芗剧,不太习惯欣赏、演唱莆仙曲。因此南派艺人唱奏北管的同时,不知不觉、或多或少地融入南音、芗剧的唱奏方法和风格。但这已是经过精筛升华的珍品,给人们以适度自然、融洽声美的享受。南派以山腰北管乐团最具代表性,其乐队中常配有小唢呐、琵琶等闽南十音常用的乐器。音乐高亢、有力,色彩较为明亮。

  北派,也就是今泉港区峰尾镇、后龙镇、南埔镇、界山镇的北管乐队。这里方言大多是“头北话”(闽南语系与莆仙语系过渡地带的一种方言,本地人称为“头北话”),另有少数地域已属莆仙语系,这里大部分区域的人们习惯欣赏、演唱莆仙曲。因此,北派艺人唱奏中融有莆仙风格特点是在所难免的,但它同样也是经过精筛升华的珍品。北派以圭峰北管乐社最具代表性,其乐队中常配有胡、双清等莆仙十音常用的乐器,音乐纯朴、柔和,色彩较为暗淡。

 四、泉港北管的曲牌来源

    纵观目前整编的220多首北管曲、谱,北管曲中大多数来源于明清以来的江淮小调,北管谱中大多数来源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京剧曲牌。

    从《中国古代歌曲七十首》(王迪、张淑珍、修良编)中可考到,有与清朝兴盛歌曲歌词相近的《四大景》。

比如清朝兴盛歌曲《四大景》的歌词:

春色娇丽融和,艳阳天,景物飘飘美增妍。玉兰花儿天,迎风多娇艳。草萌芽,桃似火,柳如烟。红男绿女,戏耍秋迁,嗳哟,花开三月天,娇娇嫩蕊鲜。蝴蝶穿花,两翅儿扇,清明赏锦园,和风透体仙,小牧童,沉醉在杏花天。P87[5]

泉港北管曲《四大景》歌词:

春色艳,日融和,暖气喧,景物的飘飘美霄新,花开三月天,娇娇嫩蕊鲜,草萌芽,桃似火,柳如烟,士女的王孙戏耍秋迁,暗伤残,春闺两泪涟,愁稍两眉尖,蝴蝶儿,对对的穿儿,两呀扇翅清明偿明园,和风吹牡丹,玉楼人,沉醉倒在杏啊花天。[6]P463

    其二者无论是在词格上还是内容上都极为相似。再比如从《民族民间音乐》(笔者所依据的是中国函授音乐学院教材)可考到,与江南丝竹乐曲名相似的《老六板》。

    江南丝竹乐《老六板》:[7]P95   


    泉港北管谱《老六板》:[8]P363


    与江苏小调同名曲相似的《湘江浪》,如江苏小调《湘江浪》:[9]P21  

   


    泉港北管谱《湘江浪》:[10]P342   


  从《广东音乐》(李凌编著)可考到,与广东音乐曲牌相似的《梅花三弄》、《卖杂货》、《八板头》、《陈世美不认妻》、《姑娘算命》(或算命)等。如广东音乐《梅花三弄》第一弄:[11]P58  


     泉港北管谱《梅花三弄》第一弄:[12]P321   


从《福建民间音乐简论》(刘春曙、王耀华编著)可考到,有来自闽南十音的《北上小楼》、《贵子图》、《拾鞋串》(又曰四翻串)等。如闽南十音《北上小楼》:[13]P552   


     泉港北管谱《上小楼》:[14]P311 



还有与京剧曲牌名同曲的《西皮慢板》、《西皮快板》、《西皮原板》、《西皮串》、《二黄》、《流水》、《接板》,以及来自广东民歌、潮洲串子的《寄生草》、《水底鱼》、《京都板》、《大石榴》等,无不显示出北管对多种民间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五、泉港北管的谱式

 

北管的记谱方式采用工尺谱,以“上尺工凡六五乙”为基本音符,但它又不完全像工尺谱。比如工尺谱如果高八度或低八度在字未常用一笔往上挑或往下挑来表示。北管记谱则受演奏的影响,特别是弦乐器,如果需要演奏第一把位以下的音,常用比它低八度的同名音来代替。记谱上只有“六五”两音低八度用“合士”代表,而其它的“上尺工凡乙”五个音,不管高、低八度都是这几个字。艺人们把谱念熟后,根据自己的艺术感觉在演奏()时自由处理。

    北管谱的板眼(节拍、节奏)用“X () ”和“.()”表示,次强拍则用眼“。”表示,休止符用“ ”表示,同音反复用“匕”表示,乐句、乐段反复统称“云”,过门称“过点”,全音符用“X ”表示(即板后三撩)。艺人们在念谱时,常用手掌和手指拍按来表示强弱。以手掌拍下为“x()”,中指按下为“。(次强拍)”,食指、无名指按下分别是“.”()。北管板式只有有板无眼的“X(14)、一板一眼的“X .”(24)、一板三眼的“x .。.

(44)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管艺人们认识到工尺谱记谱的局限性。如附点、切分等很难用书面表现出来。如果时间长了,凭记忆也不能记得准确。为了把珍贵的北管乐曲很好地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艺人们在记谱时吸收了简谱的某些记谱方法。但至今发现的北管谱中,也有一种只有板而没有其它记号的。据老艺人介绍,在过去,乐队之间经常“拼馆”(是指乐队之间比赛谁演唱()的乐曲多,比比谁能演奏()其他乐队没办法演奏()的乐曲,而且显示技艺高超的一种比赛形式),这种记谱方式,只有乐队负责人全部知道乐曲该怎样演奏(),而其他的人无从知道,或只略知一、二,以免乐曲被其它乐队的人“偷学”去。这种“简化”了的北管谱,显然带有某种防范意识,以自身乐社的利益而言是一种保护措施,但以艺术的传承与交流而看,则带有典型的文化封闭性。

                

参考文献:

    [1]王耀华.福建传统音乐.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2][3][4][13]刘春曙;王耀华.福建民间音乐简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5]王迪等.中国古代歌曲七十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6]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编委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1995.

     [7]耿生廉.民族民间音乐(八).中国函授音乐学院教材.

     [8][10][12][14]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泉州市分卷北管编写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泉州市分卷·惠安北管乐种资料本(油印本).1989.

     [9]耿生廉.民族民间音乐(二).中国函授音乐学院教材.

     [11]李凌.广东音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责任编辑   

    本文2004年发表于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


上一篇:泉港北管:两岸交流的连心曲
下一篇:保护继承弘扬北管艺术 打造泉港文化特色品牌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北管民间活动[22887]
 · 《泉港北管》校本教材封面[22753]
 · 认识台湾北管[22246]
 · 北管乐器[20108]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6-2007  北管网  北管.中国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管:泉州市泉港区文体旅游局  主办:泉港区文化馆  协办:泉港区北管研究中心 泉港区音乐舞蹈协会

管理员:山风点火  木叶音乐  备案号:闽ICP备14018973号-3

xml聚合新闻rss2.0 firefox全面支持 创作共用约定

  [后台管理]
页面执行时间:375.0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