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北管连心曲,两岸交流音乐桥。”这是泉港北管音乐研究者黄嘉辉先生研究“北管”十多年得出的感言。早在1991年5月,经著名民族音乐学家刘春曙先生引荐,黄嘉辉给时任亚洲作曲联盟副主席、台湾师大音乐研究所所长的许常惠写了一封信,并附送了自己研究泉港北管音乐的资料。许常惠所长很快复信并回赠《台湾的北管》等书籍,他在信中指出:福建北管很像台湾中南部一带“南唱北打”之方式的音乐,或所谓台湾北管中的“细曲”之类。
北管音乐,俗称“北管”,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音乐。清光绪年初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民间音乐,通过海上运输、南下盐兵、淮河缺堤难民等渠道传入泉港区,经融合演变,成为今天福建的北管音乐,为别于“南音”,当地人们将这一源于省外的民间乐种取名“北管”。北管演唱采用“官话”(相当于现代的普通话),演唱者要手执打击乐器,边唱边击以配奏,其音乐风格既保留江南丝竹的明朗、幽雅,又揉入闽南音乐的柔婉、秀丽,并有遒劲、朴实之个性。每逢庆典、普度、迎神、出游、朝拜、闹洞房等,泉港北管表演团体都要参加化妆、游行、装阁等活动,乐队前面打着“天子传音”的旗号,与“御前清曲”的南音交相辉映,蔚为壮观。1981年,在福建省第二届“武夷之春”音乐会上,新编泉港北管曲《绣春光》荣获了优秀节目奖(最高奖)。此后,泉港北管的艺术价值得到音乐界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颂扬,泉港“北管”被誉为福建百花园地的一朵奇葩。
1999年3月,台湾省地方戏剧协进会理事长肖建平率团到泉州市泉港区考察北管音乐,这是两岸北管艺界的第一次接触。此举,在台湾北管艺界引起强烈反响,引领岛内慕名者纷至沓来,一时间声名鹊起,吸引了美、英、日等国不少音乐专家不远万里前来探寻这一音乐奇葩。2000年5月台湾北管爱好者泉州市台资协会会长陈先生特意到泉州市泉港区找寻北管音乐。
追寻两岸“北管”的姻缘关系,台湾学者王振义在《台湾的北管》一书中谈到,台湾北管音乐与南管(即南音)对举,用于区别彼此音乐的不同,南管据说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创,流行于江南一带,自泉州传来台湾,以闽南话演唱。北管音乐则泛指北方(福建以北)传来的音乐,用类似北京话的北方语系唱奏。北管音乐并非一次传来台湾,而是三百多年间陆续传来的,它的历史背景正是大陆乱弹音乐的时代。2001年2月,台湾江之翠南管乐府·北管乐社团长周易昌等率其弟子到泉州市泉港区探寻两岸“北管”的姻缘,寻找台湾“北管”的根源,与泉港北管艺人交流两岸北管的唱腔和锣鼓谱,并对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对北管这一独具特色的乐种的保留、继承和弘扬给予很高的评价。“泉台”北管交流的深入,既推动了泉港“北管”这一奇特乐种历史渊源和艺术风格的深入研究,又促使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得已蓬勃开展。
丝竹韵幽婉,北管曲婵嫒。“北管”搭起了两岸文化交流的连心桥,牵起了两岸的又一种沟通互动,这是泉港人的希冀,也是泉港人的骄傲。“北管”交流还在继续,两岸交流阻隔不断,正如两岸姻缘割舍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