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港北管的现状与发展思考
泉港区地处美丽富饶的湄洲湾南岸,邻近港澳,面对台湾,是泉州市四大经济区域之首,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地带的启动区域和福建省石化工业龙头基地,是国家和福建省正在开发建设中的世界级石油化工基地和现代化石化工贸港口城市。是闽南语和莆仙语两语系的交汇地带,也是福建民间音乐闽南色彩区和莆仙色彩区的过渡地带,这里既有南音、高甲戏、芗剧、木偶戏,又有莆仙戏等民间音乐形式。而北管正是长在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和艺术氛围中的一朵奇葩,正如著名民族音乐学家刘春曙、王耀华在《福建民间音乐简论》中所述:“这一乐种所独具的风格特色,对于色彩区的过渡、演变,提供了有关的研究资料”。20多年来,美、英、日、台湾、香港以及大陆音乐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共同探研泉港北管这一奇特乐种的历史渊源和风格特色,推动了泉港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蓬勃开展。
一、泉港北管的基本概况
北管音乐简称“北管”,又名“小调、小曲、曲仔、北曲”等,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音乐。
1、北管的曲和谱
北管分为曲和谱两大类,从目前整理的218首曲牌中,曲有52首,谱有166首。曲,即声乐曲,主要来源于江淮一带的民歌,代表性曲目有《四大景》、《红绣鞋》、《采桑》、《采莲》、《采茶》、《玉美人》、《出汉关》、《四季时》、《层剪花》等;谱,即器乐曲,主要来源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乐等,代表性曲目有《六串》、《七串》、《十二串》、《行板》、《平板》、《下山虎》、《拾相思》、《四板》、《大八板》、《江南大八板》等。
2、北管的艺术特色
北管曲演唱采用“官话”(相当于现代的普通话),演唱借用了闽南音乐和莆仙音乐的某些唱法;乐队中的弹拨乐器常用弹挑交替,拉弦乐器常用一弓一音和支声复调等手法。音乐风格既保留了江南丝竹乐的明朗、幽雅,又柔入了闽南莆仙音乐的柔婉、秀丽,并有遒劲、朴实之个性。
3、北管的乐器和乐队
北管乐队沿用了江南丝竹乐的乐器,参用了闽南和莆仙音乐的乐器,主奏乐器是京胡、笛子,特色乐器是亻尺胡、双清。乐队少则7、8人,多则10多人。每逢节庆,都要参加化妆、游行、迎神、装阁等活动,乐队前面打着“天子传音”的旗号,与“御前清曲”的南音相辉映,一时蔚为壮观。
4、北管对外交流情况
1981年以来,泉港北管先后接待了著名民族音乐学家王耀华、刘春曙,中央音乐研究所薛艺兵研究员,台湾戏剧协进会理事长肖建平、江之翠南管乐府·北管乐团团长周易昌,香港凤凰电视台、香港中国艺术推广中心艺术总监王韦民,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中国音乐学博士叶娜,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中国古乐研究学者中恩迪,日本冲绳县文化振兴会会长比嘉悦子、NHK电视台和代表取缔役社长照屋林贤等的专题考察,并拍摄《琉球乐的艺座源》等电视片。更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于1991年5月、2004年10月、2005年3月分别于原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所长、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执行长许常惠和现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长曾永义等分别正面和以书信形式交流了两岸北管的图书音像资料,并找到了两岸北管的血缘关系,为推动两岸北管的交流走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泉港北管存在的突出问题
北管是一种外来的民间音乐形式,自清朝光绪年初传入泉港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融合演变,成为独具泉港地方特色的新乐种,它历经了沧桑。
1、北管艺人年龄老化,青黄不接。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北管艺人年龄最大的80多岁,为第三代传人;最小的也是在60岁左右,这些人大多文革期间吹拉弹唱过“样板戏”的,60岁以下从事北管艺术为数很少,全区现有北管艺人约100多人。
2、北管社团为数不多,乐队逐渐解散。
我区现有圭峰北管乐社、山腰北管乐团、郭厝北管乐社3个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社团,还有峰尾镇诚平村、联岩村、郭厝村南头、北头,山腰街道办事处锦山村、埭港村,前黄镇坝头村,南埔镇仙境村等10多支零星北管乐队,北管正面临着艺人青黄不接,北管乐队逐渐解散的严峻局面。
三、泉港北管的发展思路
2004年4月,在市政府、省文化厅的关心支持下,泉港北管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项目之一,这是我区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喜事,为切实做好泉港北管的保护、继承和弘扬工作,努力打造泉港文化特色品牌。现就如何做大做足泉港北管文章,谈几点想法。
1、制定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由区政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出台《泉港北管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领导组和专家委员会,把北管保护工程纳入区政府财政预算,并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拨专项经费,为北管的保护、继承、弘扬提供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2、建立保护工作队伍
建立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保护工作队伍,培养一大批热爱泉港北管、专业知识精湛、具有奉献精神的泉港北管保护工作者,经常举办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3、编写北管可读资料
在1989年编写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泉州市分卷《北管乐种资料本》的基础上,由区文体旅游局编写出版《泉港北管优秀曲谱选编》,并与教育局联合编写《泉港北管》补充教材,由区文联牵头编写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北管历史概况的《泉港北管音乐》一书,不定期举办全区音乐教师北管培训班,为把北管音乐引进中小学课堂、让全社会都来保护、学习北管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4、培养北管后继人才
指导扶持各镇、村(居委会)恢复北管乐队,力争重现北管鼎盛时期村村有北管乐队的盛况;在抓好庄重文实验小学北管训练基地工作的同时,在有北管乐队的所在村的学校设立北管训练基地,聘请专业老师和北管老艺人授艺,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校互动的保护和学习氛围,让保护继承弘扬北管艺术成为全社会人们的自觉行动,逐渐扭转北管艺人后继乏人的局面。
5、成立半专业北管乐团
在圭峰北管乐社、山腰北管乐团、郭厝北管乐社和10多支零星北管乐队的基础上,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牵头,向社会公开招聘成立既有北管艺人,又有北管爱好者参加的半专业北管乐团,采用事业单位社团管理的模式,资金由政府扶持、企业和社会资助,排练北管代表性节目,接受考察和出访演出,打响泉港文化特色品牌。
6、举办北管音乐会和学术研究活动
每年举办一届泉港北管音乐会,适时举办海峡两岸及海内外北管音乐会。与大陆、台湾、日本等高等艺术院校联合举办北管学术论文征集及研讨活动,发动更多的音乐专家、学者参与北管的研究,选派优秀北管专家赴台等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北管学术分量,扩大北管在外的影响。
7、建立北管历史音像档案
在全面普查、登记的基础上,建立既能反映北管基本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筹建北管艺术陈列馆;在2002年10月录制的《泉港北管传统曲牌》VCD的基础上,组织北管新老艺人排练能真正体现北管艺术特色和主流的节目,出版《泉港北管优秀曲谱》光盘,拍摄北管代表性艺人和北管历史概况的纪录片等。
正如著名民族音乐学家王耀华在《福建传统音乐》中所述:“北管这种流行于福建南音腹地——惠安县的一个乐种,能当地有关悠久历史的古老乐种南音相抗行,并得以长期存在,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艺术感染力的巨大。同时,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当地人们对多种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兼容并包”。(泉港原为惠安县北部的一个镇)我们深信:在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直接指导下,在泉港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海内外北管专家、学者和艺人的热情培育和37万泉港人们的共同努力下,泉港北管一定会绽放得更加艳丽夺目,成为泉港文化的特色品牌。
|